作为北京市唯一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见证了北京市高精尖产业蓬勃发展的历程,并表现出当之无愧的引领者姿态。
泛嘉的成长彰显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核心动力的重要性。在杨隐峰的带领下,泛嘉已成长为集商旅、集采、生活消费、金融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服务型供应链平台。明星产品“工作贝”的推出,更是引领了企业服务新趋势,通过工作贝“货币化”的方式,赋能企业全面“降本增效+碳减排”,提升员工满意度。此外,泛嘉推出的AI助手“处女座”,也是创新道路上的又一亮点。这款被定义为“工作者的伴侣”的AI助手,依托于泛嘉平台商业生态,为企业员工提供工作、购物、出行、健康等多场景服务,同步会员权益让消费更省钱。同时,通过建立全球消费支付服务,简化企业差旅报销流程,大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在欧洲央行(下称“欧央行”)累计加息450个基点后,欧元区的通胀率已从创纪录的10.6%大幅下降至目前的2.4%,欧央行维持紧缩政策的必要性正在降低,上周继续释放降息信号。
同时,当前,在极端天气、地缘议题等频繁的供应冲击下,欧元区的通胀率是否会更加不稳定,欧元区通胀压力是否真的缓解?
牛津经济研究院在近期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发现,过去三年令人看到,有多重不利供应冲击可以同时影响欧元区经济,其中包括疫情影响、地缘冲突引发的供应和能源危机,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多等因素。所有这一切都将大宗商品、进口以及最终的国内食品消费价格通胀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点。
该报告显示,最近,随着许多供应冲击的减弱,食品通胀已经有所缓解,但这些冲击的后果将是粮食价格的结构性上涨——这是对未来更加难以预测的不祥警告。
牛津经济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德弗拉克(TomasDvorak)认为,应对频繁的供应冲击将是欧央行面临的一项关键挑战,“根据欧洲央行最近几个季度的做法,我们预计该行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行动”。
食品价格是更频繁供应冲击的渠道
牛津经济研究院在报告中写道:“过去三年的一个重要启示是:供应冲击并不总是少之又少。我们认为,食品价格是国内通胀的关键传导渠道,而且更加频繁。这里有四个关键因素在起作用:极端天气事件、缓慢发展的气候变化、地缘因素和其他商品价格发展。”
首先,极端天气事件是气候变化的个别表现。这些事件包括干旱、洪水、极端降雨、霜冻期延长和反季节天气。
“这些事件并不是新出现的,但其发生频率正在增加。它们对欧元区和国外的农业生产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水果、蔗糖或橄榄就是最近的例子)。”该报告显示,粮食生产的地理集中加剧了这一风险。
“随着气候变化的发展,我们预计这些天气事件会变得更加频繁和严重。”德弗拉克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极端天气事件造成的供应驱动型价格冲击往往集中在特定方面,如个别农作物,通常不会对总体价格水平或通胀率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极端天气事件(或特别严重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冲击,会将通胀率暂时推高至目标值以上。
其次,在相比之下,气候变化的影响较为缓慢,不太可能直接造成食品价格的大幅波动,因为其影响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但总体而言,气候变化(包括其短期表现和长期趋势)将对粮食价格造成上涨压力。
再次,未来十年,地缘形势将继续发生变化,预计近岸外包的努力将不断加强。这些趋势与制造业或能源行业更为相关。同时,一些事件还会对航运和供应链产生影响,导致负面的供应冲击。“这些事件不太可能对作为粮食净出口国的欧元区产生重大影响。但可能会影响欧元区国家进口的特定食品的价格,或导致食品价格上涨,以及导致各种粮食生产投入短缺。”德弗拉克解释道。
最后,与粮食价格类似,牛津经济研究院预计能源商品价格在近期的震荡之后将保持结构性上涨,并在中期内也会更加波动,这可能会进一步增加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总体而言,“这意味着,即使未来几个季度的总体趋势仍然是下降,食品价格波动的风险也会增加。总体风险偏向上行。”德弗拉克说,其次我们预计一旦当前暂时性的通货紧缩因素消失,通胀将相当迅速地恢复到“正常”水平。
中期情况会更复杂
在衡量通胀的指标中,核心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有多种投入,其价格在很大程度上由国内因素决定,譬如工资水平等。但食品和能源价格更容易受到全球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
牛津经济研究院在报告中解释道,因此,通常全球央行行长的传统观点是把全球供应不力导致的通胀飙升“看过去”,将重点放在应对这些价格上涨的第二轮影响上,因为第二轮影响恐怕会长存于国内的价格制定体系之中。不过这种传统智慧是在不利的供应冲击不太频繁的情况下形成的。在疫情发生后,这种观点很快就被抛弃了。
德弗拉克表示,其对今明两年的近期预测是欧元区食品价格将相对迅速地正常化。通胀率将在2024年下半年降至2%以下,并在2025年全年保持低迷。“我们认为,食品价格的通货紧缩力量规模已经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更便宜的能源、全球食品商品价格的下降以及粮食生产的上游价格下降。”
“但从中期来看,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他补充道,我们的基准预测是,全球粮食商品价格将出现通货紧缩,这将对欧元区的食品价格总体造成下行压力。但也有一些重要的注意事项。
他解释道,我们发现有证据表明,在欧元区,这种传导是非线性的:在商品价格上涨之后,食品价格会更快地向上调整。这给欧洲央行带来了挑战,尤其是在供应冲击导致商品价格飙升的情况下:商品价格飙升之后往往会出现通货紧缩,然而,欧洲央行最终可能要面对的是更严重的通胀。其原因在于,这种非线性传递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名义工资的向下黏性造成的。
牛津经济研究院也在报告中称,一旦冲击传导到消费价格,在工作层面就要求提高工资,以维持实际购买力。这样一来,供应冲击会渗透到核心通胀中、变得更加持久,并导致价格水平的潜在变动。
同时,近年来的经验还表明,企业的定价能力,即其转嫁较高成本的能力可能比以前想象的要高。对于食品等生活必需品来说,这一因素可能更为显著。
报告也称:“欧洲央行面临的另一个复杂问题是全球商品冲击对欧元区各经济体国内通胀的传导不同。我们的分析表明,特别是波罗的海国家,还有西班牙和比利时的通胀率在全球粮食价格冲击后一到两年内出现较大幅度地上升。部分原因是其国内市场和生产的规模和竞争结构以及食品支出在消费篮子中的份额。”
此外,欧央行的研究也表明,其他供应冲击(如与天气有关的短期冲击)对通胀的影响在各国之间也存在差异。其中,欧元区南部国家更容易受到影响。
在诺曼底的一所高等美术学院就读的Kida2020年9月份到法国,目前已经在法国待了3年半。
她对记者表示:“我发现去买一些食材,如果三四个月没买,再去买的时候价格就变得很高。如果任何一个东西,可能是口香糖,可能是鸡腿,三个月内没有购买,等你再去买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涨价了。”
她补充道:“我在食物支出上的预算没有变,但是我可以选择的食品数量变少了。比如之前我的预算可以吃20种食物,现在只能吃15种食物。一些明显涨价但是刚需的东西,比如奶酪,我只能选择最便宜的,也就是质量和品牌最差的那一款。”
“蛋奶制品和肉制品明显很贵,这导致我之前可以吃真的肉,现在会趋向于吃速冻肉排。味道不错,但是那不是真肉。”她对记者说。
牛津经济研究院认为,在政策利率严重滞后的情况下,欧央行在将通胀率保持在目标水平方面面临艰巨任务。
(实习生程程对本文亦有贡献)
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 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 文章作者冯迪凡
程程
相关阅读欧盟委员会说,“脸书”和“照片墙”的算法、界面设计等存在风险,系统可能会利用未成年人的弱点和缺乏经验等特点,导致未成年人成瘾。
昨天 07:38 欧央行暗示6月降息 日元兑美元触及34年低位丨从华尔街到陆家嘴欧央行暗示6月降息,日元兑美元触及34年低位,欧日央行的货币政策会盯着美联储吗?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最近发售了2633亿日元债券,是继续看好日本资产吗?
04-19 09:55欧洲、加拿大前景明朗化,美国和澳大利亚面临考验。
04-16 07:54美联储更新经济状况褐皮书,英国通胀或决定降息前景。
04-14 11:39 美国3月PPI数据低于预期 国际金价震荡收涨丨工行连线04-12 12:03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